马原2021年4月真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内涵上,马克思主义( )
A仅指马克思的理论
B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
C包括所有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D包括马克思及其后继者的理论
答案:D
考点:0.2.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解析: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它具有( )
A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B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丰富的理论来源和科学的理论内涵
D完备的理论来源和科学的理论内涵
答案:B
考点:0.2.2.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理论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一元论
D可知论
答案:C
考点:1.1.1.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解析: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4.“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说明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一维性
C有限性
D永恒性
答案:B
考点:1.1.1.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解析: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即具有不可逆性。人们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5.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
A坚持“两点论”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重点论”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D
考点:1.2.2.1对立统一规律
解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折衷主义
D诡辩论
答案:A
考点:1.2.3.5本质和现象
解析: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作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情况通常叫作假象。假象同真相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7.对于具体事物认识要经历的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实践—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
D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答案:D
考点:2.2.0认识的辩证运动
解析: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先是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理性认识,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必须承认( )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D真理既是完整的又是具体的
答案:B
考点:2.3.1.2真理的属性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9.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查是否( )
A与领袖理论相符合
B与书本知识相符合
C与客观实际相符
D与逻辑规则相符合
答案:C
考点:2.3.2.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解析: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10.社会存在是指( )
A生产力各个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
C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答案:D
考点:3.1.1.1社会存在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1.生产关系的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 )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交往关系
D协作关系
答案:B
考点:3.1.2.2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明的是( )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的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它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的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它的经济基础直接相关
答案:A
考点:3.1.3.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解析: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层建筑代替旧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立即变化或消灭的,而是变化或消灭得有快有慢、有迟有早。
13.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在强调( )
A人与人的区别
B人与动物的区别
C一切人类共有的本质
D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
答案:A
考点:3.3.1.1人性和人的本质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它所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
1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同比例变化
D没有关系
答案:B
考点:4.1.1.5商品的价值量
解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5.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
A劳动者丧失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B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且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C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且丧失了一切生活资料
D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且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
答案:B
考点:4.2.1.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资本积累后果的是( )
A工作日的延长
B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C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D贫富两极化扩大
答案:A
考点:4.2.3.2资本积累的后果
解析: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17.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国家制度
B政党制度
C民主制度
D选举制度
答案:A
考点:4.4.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18.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前所处的阶段是(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D寡头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B
考点:5.1.1.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解析:一百多年来,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这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日益深入地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新特征。
19.发生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向某些私人企业注资,帮其走出困境,这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一种方式
B资本主义国家为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的一种方式
C国家和私人企业的外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D国家和私人企业的内部结合的一种方式
答案:D
考点:5.1.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这种国有经济和私人经济的结合,既可以是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家通过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从而形成国家和私人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国家收购一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而形成国家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企业。
20.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最主要形式( )
A国际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
B国际辛迪加、托拉斯和跨国公司
C国际托拉斯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答案:D
考点:5.1.2.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解析: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21.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是(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C国家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D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B
考点:5.3.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22.《乌托邦》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其作者是( )
A傅立叶
B圣西门
C欧文
D莫尔
答案:D
考点:6.1.1.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解析: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23.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中国共产党
C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答案:A
考点:6.1.1.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工人运动,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4.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是( )
A与繁荣的封建社会相当的社会生产力
B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C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当的社会生产力
D建立在信息化、智能化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B
考点:7.1.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解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是( )
A实现国家文明和谐
B实现公民自由平等
C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考点:7.3.2.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紧密结合与相互统一
解析: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2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不把它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简述其理由。
考点:0.3.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是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那种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直接答案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27.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
考点:2.1.2.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
(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看作是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客体,把它仅仅看作是消极的认识对象,完全不懂得它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看待客体。这样认识就被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2)辩证唯物论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8.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考点:4.2.2.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答案: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在一个工作日中劳动支出增加了,是变相地延长工作日。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2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资本输出对输出国有哪些作用?
考点:5.1.2.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答案:
(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
(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30.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考点:6.1.1.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同以往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根本不同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并不是最终目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3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考点:1.3.2.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大跃进”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2.试述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3.2.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1)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①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性质与状况。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3.试述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考点:4.1.1.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答案:
(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
(2)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